鞠金莉委员:
您在政协柳河县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聚焦劳动教育实效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第3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开展情况差别较大的问题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落实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落实中小学学年劳动周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市相关要求,柳河县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柳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参考清单》《柳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编制方案》《柳河县中小学劳动周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我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劳动教师104人,其中专职教师22人,兼职教师82人,全县各学校均配齐劳动教师。为切实推进五育并举,提升劳动教师专业能力,发挥劳动课程的主导作用,柳河县教育局积极开展劳动学科教研、实践活动,于2023年4月28日在实验小学开展了《柳河县小学劳动学科教学研讨会》,由实验小学的孔祥丹老师和王鹤老师带来了两节劳动课,通过两位授课教师的说课、反思,参培教师的建议及教研员的评课总结,提升全县小学劳动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2023年6月12日,劳动教研员带领劳动教师参加了由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的《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培训,让参会教师对劳动教育有了新的体会,大大提高了其专业能力和素养。
(二)课程活动建设方面
柳河县教育局严格要求各校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内容,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鼓励各校依托区域自然风景、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特点,创建本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在柳河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已有多个学校创建特色劳动课程,如柳河县实验小学依托“实践厨房”活动基地,编写了《知味知道》《食气食趣》《践行践远》三本实践类厨房校本教材,引领孩子们从静态知识获得走向动态体验生成,从校园学子延展至家庭角色,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劳动育人新格局。罗通山镇学校立足乡土资源优势,编写了《校园绿化植物名录》和《罗通山地区山野菜》等多本特色校本课程,并通过春耕秋收、小小解说员、农事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将课堂搬进了田间地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感悟劳动教育的内涵,展示出了乡村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教育局要求学校以五一劳动周为切入点,依据本校特色和资源形成劳动清单,依托劳动清单,开展具有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活动。据统计,全县34所中小学校都对劳动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效落实。
二、关于相关资金匮乏等问题
目前,柳河县共有劳动教育基地36个,其中校内34个,校外2个。学校内部的劳动实践基地大部分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学校依据本校资源开设了木工实践、花池养护、民俗馆及实践厨房等多种类型的实践课程;校外活动基地主要是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学生到汽修和电焊教室参观学习、在釉上彩和模型制作的老师指导下的动手实操,到餐旅部进行职业体验等,使其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增智,确保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部分乡镇学校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辟农业生态园,带领学生开展蔬菜种植、花卉种植等劳动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其中,罗通山学校通过学校与村党建结对,开展“劳动+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村农耕工具展示区,认识了解祖辈使用的农耕工具,了解农耕工具制作程序、使用方法及用途,同时选拔学生担任解说员,接待游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爱好。
三、关于家长普遍代劳问题
加大宣传,营造劳动氛围。各校有效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学生内化自觉自愿的劳动意识和情感
做好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手段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明确家庭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逐渐放手,让孩子们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我县多年前已将劳动与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组织学校、教师每学年填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
您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我们虚心接受并采用,也非常感谢鞠金莉委员对教育的关注,给我们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会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力争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柳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