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范、荆学尧、李丹阳、李彩虹、王伟代表:
您在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第34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县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和繁衍生息,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建县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柳河县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截止目前,我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县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3项。
为了提高群众对柳河县非遗技艺的认识及保护,我县积极将非遗文化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在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登台的关东吕剧,在各类文旅推介会上频频亮相的火山岩稻米、蝲蛄豆腐与孙氏勺匙书画,在每年秧歌汇演中激情开场的回族龙灯,作为柳河礼物被带给外地游客的凉水干豆腐等,非遗技艺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美菜肴。为不断丰富我县非遗文化内涵,2023年我县组织各乡镇街道召开非遗工作会,积极深挖非遗技艺,经过各乡镇政府的积极申报,我县组织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踏查、走访,与技艺传承人共回忆,深挖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非遗技艺。经过相关专家的审核,公布万小骨中药熏蒸包、杨氏火灸推拿复位技法、柳河县高丽锅盖烤肉传统技艺、满族剪纸、刺子绣第六批县级非遗5项,极大程度上丰富非遗内容。
文物保护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如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等,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可以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乡村的文化魅力,同时提升乡村吸引力。罗通山城、柳河“五七”干校旧址、长白山区第一党小组纪念地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精心保护和合理开发,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让村民们通过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此外,为加大对乡村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我局每年与各乡镇签署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辖区保护职责,每年建设的“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依据各乡镇特色文化,制定展陈内容,让乡村文物工作有所可依。
今后我局将继续深入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将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遗产纳入柳河县保护库,系统开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更多文化遗产在柳河区域内绽放。
承办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张雪迪 1884353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