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晨光熹微,清风送爽,凉水河子镇连绵的峰峦浸润在淡白薄雾之中。当第一缕金辉刺破云层,山风拂过,松香弥漫,沉甸甸的松塔在枝头闪耀着温润的琥珀光泽。蜿蜒山道上,肩扛竹竿、手提麻袋的队伍已有序前行——这片国家级生态镇的年度丰收序曲,正以其磅礴之势,在苍翠的底色上恢弘奏响。
生态禀赋筑基,青山孕育“绿色金矿”。凉水河子镇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真谛,立足丰厚森林资源科学规划,全镇现存40年以上丰产期红松林9000亩,构成核心资源库。针对红松生长周期较长的特性,创新推行“以短养长”策略,在幼苗期合理套种刺老芽、蒙古栎、升麻等经济作物。松树挂果后,产量逐年攀升,单棵树松籽产量可从初期的约1斤跃升至丰产期的最高20斤,林木经济价值呈现阶梯式增长,“绿色银行”效益日益凸显,森林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资本。
创新模式强链,多元经营激活“沉睡资产”。凉水河子镇突破传统林业经营桎梏,构建多层次产业发展体系,规模发包,对核心的9000亩丰产红松林实施“六年一周转”的专业化发包模式,单轮发包收益即达3000万元,极大激活了森林资源存量价值。镇内精心扶持培育20个平均运营资本约400万元的专业化本地团队。这些团队不仅深耕本地红松林,更将成熟的“购林、采收、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成功输出,在白山市、黑龙江省等地拓展经营版图。同时,积极引入新技术保障传统产业安全升级。部分“打塔人”采用氢气球辅助采摘作业,在显著提升效率、倍增收益的同时,有效规避了高空攀爬风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金融活水润产,机制破冰打通“转化通道”。破解“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难题,凉水河子镇精准施策,突破林权抵押瓶颈,成功推动邮政银行、农行等金融机构认可红松林经营权的资产价值,开辟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渠道,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解除了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束缚。通过“专业团队+集体经济+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模式,将产业发展红利有效传导至基层。产业链延伸创造了大量就地就业岗位,带动逾千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正如忙碌在收购点的姚大房村村民所言:“手上磨的是茧子,心里装的是盼头!今年松塔成色好,勤快夫妻日收入过千不是梦,比外出务工更踏实安心。”
绿色福祉惠民,共富之路烙印“幸福底色”。暮色四合,满载松塔的车辆驶向收购点,一袋袋“金果”正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收益,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为村民铺就了坚实的致富路。山林间奔忙的汗水,在科学的经营和普惠的机制下,终被秋阳镀上幸福釉彩。从清晨竹竿敲击下松塔落地的丰收乐章,到村民账本上跃动的增收的数字——每一帧图景都在生动诠释:坚定守护绿水青山,方能铸就永续发展的金钥匙。
松香漫野沁心脾,丰收画卷展新颜。凉水河子镇以松涛为韵,以实干为弦,在莽莽林海间谱写着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壮美乐章。当松香浸润每一寸土地,村民舒展的笑靥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上最动人的风景,昭示着“绿水青山”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守护与转化并重,凉水河子镇的苍翠未来,必将结出更为璀璨的金色硕果。